
在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时期股票配资开户信息网站,新四军中涌现出许多性格迥异的将领。与气度恢宏、作风豪迈的代军长陈毅相比,第三师师长黄克诚则显得格外\"小气\"。这种\"小气\"体现在部队的方方面面:他下令取消了军装的小翻领设计,上衣下摆的两个口袋也被精简掉,就连军帽的帽檐都比其他部队的薄上几分。这些细节让黄克诚在军中得了个\"最小气的师长\"的绰号。
黄克诚的\"小气\"作风,许多官兵都深有体会。在第八旅,有一支由12至15岁少年组成的侦察小分队。1941年寒冬来临之际,这些孩子们仍穿着单薄的夏装,刺骨的北风吹得他们瑟瑟发抖。然而就是这群衣衫单薄的小战士,凭借着过人的机智和勇敢,屡次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付的侦察任务。
一天,涟东县三区区长薛位五前来驻地视察,眼前的景象让他揪心不已:九个瘦小的身影在寒风中冻得脸色发青,有的不停地咳嗽,有的直流鼻涕。薛区长沉思良久,悄悄把小侦察员李恒甫叫到一旁,给他出了个主意:\"明天黄师长要在北沙召开军地干部联席会议,你找机会直接向师长汇报情况。只要你能进会场,我就能帮你们反映困难。\"
展开剩余60%次日,李恒甫如约来到会场。薛区长立即向黄克诚介绍道:\"这位是李恒甫同志,他带领的小侦察队工作表现非常突出,就是生活条件太艰苦了,眼看寒冬将至,孩子们还都穿着单衣。\"黄师长仔细听完汇报,目光在李恒甫单薄的衣衫上停留片刻,随即提笔写下一张字条:\"请涟东县政府二科拨付李恒甫同志19元整,用于购置冬装。\"
拿到批条的李恒甫欣喜若狂,但心里却有个疑问挥之不去:为什么师长批的是19元,而不是整数20元呢?回到驻地后,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商量着置办棉衣的事宜,可怎么计算,这笔钱都不够每人做一套新棉衣。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,队员倪学富的母亲恰好来部队探亲。这位经验丰富的农村妇女提议,可以到当铺购买些无人赎回的旧衣,拆洗后重新缝制。后来他们又向当地开明乡绅募捐了些旧棉絮,经过一番巧手改造,终于让每个孩子都穿上了温暖的棉衣。
关于那\"消失的一元钱\",战士们最终得出结论:这就是黄师长\"小气\"的本色。然而正是这种\"小气\",让黄克诚赢得了\"特别会过日子的师长\"的美誉。即使在1941年——全国各抗日根据地经济最困难的时期,第三师的粮食储备仍能维持全师官兵三年的口粮(据李春华回忆录《19元和九条棉衣》记载)。官兵们无不感叹:\"'眼镜客'黄师长精打细算、勤俭治军,真是深谋远虑啊!\"
这段感人的故事被收录在陈冠任所著、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《大河向东:他们为什么追随毛泽东》一书中。该书不仅成为出版社的年度畅销作品,更曾跻身中国政治军事类图书畅销榜前十名,生动展现了革命年代将领们艰苦奋斗精神。
发布于:天津市信誉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